
期刊简介
《药物评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组织、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评价,甚至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等的重要性均日益突显。但国内尚无药物评价方面的专门性杂志,相应的研究内容散在药学、中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的杂志中。
急性脊髓炎
时间:2024-12-06 17:16:14
概述
急性脊髓炎(acute myelitis)指由于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支原体等生物源性感染或由感染所诱导的脊髓灰质和(或)白质的炎性病变。临床特征为病损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以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主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临床上虽有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的表现形式,但病理学上均存在病变区域神经元坏死、变性、缺失,白质中血管周围髓鞘缺失,炎性细胞渗出,胶质细胞增生等改变。
急性脊髓炎包括急性前角灰质炎和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急性非特异性脊髓炎又分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一般所说急性脊髓炎是指急性横贯性脊髓炎(acute transverse myelitis,ATM)。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是一种非特异性急性脊髓白质的脱髓鞘性病变或坏死性病变,临床表现为急性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截瘫,可能与炎性脱髓鞘疾病有关。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临床以病变平面以下肢体瘫痪、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和尿便障碍为特征。病因不明,多数患者在出现脊髓症状前1~2周有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病毒感染症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包括感染后脊髓炎和疫苗接种后脊髓炎、脱髓鞘性脊髓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坏死性脊髓炎和副肿瘤性脊髓炎等临床综合征。由于胸段脊髓(T3~5)血液供应不如其他脊髓节段丰富,最易受累。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本病可累及脊髓的任何节段,以胸髓(T3-5)最常见,其次为颈髓和腰髓。可能因病毒直接感染或感染后引起的自体免疫反应所致。常见发病诱因是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劳累、负重或扭伤等。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青壮年较常见,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脊髓的炎症、脱髓鞘及坏死。急性起病,常在数小时至2-3日发展至完全性截瘫。本病起病较重,首先表现为背痛、腹痛、腰背束带感,继之很快出现下列表现:"截瘫"损害平面以下肢体肌肉无力或瘫痪。早期为"脊髓休克"状态:肌张力除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急性期后逐渐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脊髓休克"期间大小便往往是潴留现象,不久转为失禁。损害平面以下躯干和肢体深、浅感觉均为消失。部分病人起病后,瘫痪和感觉障碍的水平均不断上升,最终甚至波及上颈髓而引起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并可伴高热,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称为上升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急性期应早期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补充多种维生素如B1、B6、B12、C和辅酶A、叁磷酸腺苷、肌苷、细胞色素C等。另外,还应适当选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