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评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组织、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评价,甚至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等的重要性均日益突显。但国内尚无药物评价方面的专门性杂志,相应的研究内容散在药学、中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的杂志中。
肺爆震伤
时间:2024-12-12 10:13:22
由于高压锅炉、化学药品或瓦斯爆炸,在战时,由于烈性炸药或核爆炸,瞬间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爆心处的压力和温度急剧增高,迅速向四周传播,从而形成一种超声速的高压波,即冲击波。空气冲击波或水下冲击波的连续超压-负压,作用于人体,使胸腹部急剧的压缩和扩张,发生一系列血液动力学变化,造成心、肺和血管损伤;体内气体在超压-负压作用下产生内爆效应,使含气组织(如肺泡)发生损伤;压力波透过不同密度组织时在界面上发生反射引起碎裂效应,造成损伤;以及密度不同组织受相同的压力波作用后,因惯性作用不同而速度发生差异,在连接部位发生撕裂和出血。以上冲击波本身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称为爆震伤。
病因学
冲击波本身直接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损伤称为爆震伤。同时,冲击波的动压(高速气流冲击力)将人体抛掷和撞击以及作用于其他物体后再对人体造成间接损伤。冲击波的高温可引起体表或呼吸道烧伤。冲击波可使人体所有组织器官损伤,其中含气器官尤易损伤。组织器官损伤的程度取决于压力峰值的大小、正压作用时间长短以及压力上升速度快慢。冲击伤的临床特点:①多处损伤,常为多发伤或复合伤,伤情复杂,②外轻内重,体表可完好无损,但有明显的症状和严重内脏损伤。③迅速发展,多在伤后6小时内也可在伤后1~2天内发展到高峰,一旦机体代偿功能失调,伤情可急转直下,难以救治。在理论上,冲击伤既包括冲击波的超压-负压引起的直接损伤即爆震伤,还包括动压引起的损伤和烧伤,但在临床上,冲击伤与爆震伤常混为一谈。
病理改变
肺爆震伤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肺泡破裂和肺泡内出血,其次是肺水肿和气肿,有时伴肺破裂。肺出血可由斑点状至弥漫性不等,重者可见相当于肋间隙下的相互平行条状的肺实质出血。肺实质内血管破裂可形成血肿,甚至可出现血凝块堵塞气管而迅速致死。肺水肿轻者为间质性或肺泡腔内含有少量积液,重者可见大量的水肿液溢至支气管以至气管内,常混有血液,呈血性泡沫液。肺出血和水肿可致肺不张。肺气肿可为间质性或肺泡性,重者在胸膜下出现含有血和气的肺大疱,发生肺破裂时可引起血胸或血气胸。
临床表现
肺爆震伤的临床表现因伤情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轻者仅有短暂的胸痛、胸闷或憋气感。稍重者伤后1~3天内出现咳嗽、咯血或血丝痰,少数有呼吸困难,听诊可闻及变化不定的散在性湿罗音或捻发音。严重者可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血性泡沫痰等,常伴休克。查体除肺内罗音外可有肺实变体征和血气胸体征。此外,常伴有其他脏器损伤的表现。X线检查肺内可见肺纹理增粗、斑片状阴影、透光度减低、以至大片状密影,亦可有肺不张和血气胸的表现。血气检查可出现轻重不等的异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