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评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组织、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评价,甚至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等的重要性均日益突显。但国内尚无药物评价方面的专门性杂志,相应的研究内容散在药学、中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的杂志中。
四地医护职称优待政策月底终止
时间:2025-06-30 15:03:12
多地卫健委近日发布紧急提醒,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省级行政区针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优待政策将于本月底全面终止。这项自2020年起实施的特殊政策,曾为全国超300万参与疫情防控的医务人员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如今随着医疗体系工作重心转移即将完成历史使命。
政策调整进入倒计时
根据四地最新公告,12月31日将成政策窗口期最后节点。以上海为例,三级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张敏在整理申报材料时发现,相比去年"先评后补"的灵活机制,今年系统已强制要求上传完整佐证材料,“就像赶末班地铁,最后几秒闸门关闭前必须完成所有步骤”。北京卫健委工作人员证实,近期咨询量激增300%,平均每位接线员每天处理40余通申报咨询电话。
地区差异形成申报梯度
尽管政策框架基本统一,四地在执行层面呈现差异化特征:北京要求参与2022年冬季重症救治的医护人员额外提交病例分析报告;广东将省级应急医疗队队员的继续教育学时要求从90学时降至60学时;浙江推出"无感申报"系统,自动匹配抗疫期间电子工作档案;上海则特别明确方舱医院工作经历按1:1.5系数折算基层服务年限。这种差异如同不同口味的定制套餐,满足多样化申报需求。
申报流程暗藏技术关卡
在看似简化的流程中,申报者仍需注意三大隐形门槛:抗疫工作时长统计需精确到小时,相当于把三年工作拆解成8760个时间单元进行筛选;科研成果认定标准收紧,北京某三甲医院要求至少1篇SCI论文或2项实用新型专利;材料审核采取区块链存证技术,任何时间节点的修改都会留下永久痕迹。多位申报者形容该过程如同"在显微镜下整理人生履历"。
政策退场背后的逻辑演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岩指出,此次调整反映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医疗人才评价体系的重构。数据监测显示,2023年1-11月四地通过该政策获晋升的医护人员中,感染科占比从42%下降至18%,急诊、重症学科晋升比例上升至65%。这种转变如同导航软件实时调整路线,反映出医疗卫生系统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申报冲刺期实用建议
广东省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研究院近期抽样调查显示,完整通过率不足申报总量的60%。常见问题集中在抗疫证明文件缺失(31%)、继续教育未达标(28%)、科研成果不符合新规(22%)三方面。政策研究员王昊建议申报者采用"三对照"策略:对照原始工作日志核查服务时长,对照现行标准预审科研成果,对照系统要求预传电子材料。这种准备方式好比给申报材料穿上"防弹衣",能有效应对审核系统的智能筛查。
这场持续三年的政策"加时赛"即将鸣哨收场,其带来的深层影响正在显现。北京市某三级医院人力资源部主任透露,明年起将启动"抗疫能力转化评估",把疫情防控中获得的应急处置能力纳入常规考核指标。这种转变预示着特殊时期积累的专业价值将以新形式沉淀在医疗人才评价体系中,如同潮水退去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持续闪耀着特殊历史时期的职业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