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评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组织、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评价,甚至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等的重要性均日益突显。但国内尚无药物评价方面的专门性杂志,相应的研究内容散在药学、中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的杂志中。
科学防暑指南:守护孩子夏日健康
时间:2025-07-04 11:34:25
盛夏时节,小暑已至,炙热的阳光仿佛要将大地烤透。对于家长而言,如何让孩子在享受夏日乐趣的同时避开健康隐患,是一门需要科学方法的学问。以下是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的防暑指南,帮助孩子清凉度过炎夏。
误区:冰镇饮料是降温神器?当心肠胃“罢工”
许多家长认为冰镇饮料能快速解暑,实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过冷的液体会刺激儿童娇嫩的肠胃黏膜,导致腹痛、腹泻,甚至可能引发脑血管痉挛。更值得注意的是,冰饮会欺骗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虽然口腔短暂凉爽,但血管遇冷收缩反而会阻碍散热,如同给散热器盖上棉被。建议以常温绿豆汤、淡盐水或柠檬水替代,既能补水又促进排汗散热。
空调房的隐形危机:干燥与“冷暴力”
长时间密闭的空调环境如同抽湿机,会加速皮肤水分流失,引发干燥瘙痒,严重时可能诱发湿疹。冷空气还会降低呼吸道防御力,使病毒乘虚而入,出现“空调感冒”。科学做法是设定26-28℃的舒适温度,每2小时开窗通风10分钟,或在孩子颈部围一条丝巾缓冲冷风。若发现孩子频繁揉眼、打喷嚏,可能是空调滤网藏匿的灰尘在作祟,需及时清洁。
暴晒后冲凉?警惕血管“急刹车”
孩子玩耍后满头大汗时,直接冲冷水澡如同让高速行驶的汽车急停——血压骤升可能引发头晕,冷水刺激还可能加重关节负担。正确做法是用温水擦拭,待体温稍降后再沐浴。对于喜欢玩水的儿童,可在脚盆中加入37℃左右的温水,搭配薄荷精油辅助散热,既安全又能体验清凉感。
科学防暑四重奏
1.水分补给像浇花:少量多次饮水比一次性豪饮更有效,每小时补充100-150毫升,若孩子运动量大,可加入少量蜂蜜补充电解质。观察尿液颜色,若接近柠檬水说明补水充足,若像苹果汁则需警惕脱水。
2.衣物选择有讲究:浅色棉麻材质如同天然“小空调”,吸湿排汗效率是化纤的3倍。推荐宽松的“灯笼裤”设计,既能防晒又保证空气流通。
3.时间管理学问多: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阳光强度堪比烤箱,建议将户外活动安排在早晚树荫下,同时佩戴UPF50+的防晒帽,其防护效果如同给皮肤撑起遮阳伞。
4.降温设备巧搭配:风扇与空调联动使用能提升制冷效率,比如让风扇将冷空气吹向天花板形成循环,比单独开空调节电20%。睡前用冰丝凉席配合28℃空调,能让孩子整夜安睡不踢被。
小暑时节,防暑不是简单的“少出门、多喝水”,而是需要建立系统的防护体系。就像园丁照料幼苗,既要遮阳防晒,也要保证通风透水。掌握这些科学方法,让孩子在炎夏中既能享受快乐,又能守护健康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