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药物评价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8年,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读者对象:药品管理、新药研发、药物临床应用、药学教育等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CRO组织、生产企业、药品管理与审评机构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临床医生和研究生等。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随着国家对药品市场的监管力度的加大,新药的临床前和临床阶段评价,甚至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等的重要性均日益突显。但国内尚无药物评价方面的专门性杂志,相应的研究内容散在药学、中药学、药理学、临床医学等相关的杂志中。
无糖饮料甜味剂三大谣言解析
时间:2025-07-18 14:40:52
近年来,无糖饮料凭借"零卡路里"的标签迅速占领市场,但关于其中甜味剂的争议从未停歇。从"导致肥胖"到"诱发癌症",再到"破坏肠道健康",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让消费者在享受甜蜜时如履薄冰。让我们用科学证据揭开这三个最常见谣言的面纱。
谣言一:甜味剂是肥胖的隐形推手?
“无糖饮料越喝越胖"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其逻辑链条看似合理:甜味剂通过欺骗味觉,反而刺激食欲导致暴饮暴食。但2024年的研究综述明确指出,功能性甜味剂通过调节脂肪代谢和能量消耗,实际上可能成为对抗肥胖的工具。当蔗糖等传统糖类每克携带4千卡热量时,甜味剂就像不会燃烧的"假柴火”,为身体提供甜味却不贡献实际能量。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评估也证实,合理使用甜味剂替代糖类,可减少约10%的每日热量摄入——相当于成年人每天少喝一罐可乐的量级。
谣言二:甜味剂与癌症存在必然联系?
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致癌物"的新闻曾引发恐慌,但这一分类相当于将咸菜、手机辐射等常见物质纳入同一风险等级。更关键的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同时强调,每日每公斤体重40毫克的安全摄入量下(相当于70公斤成人每天饮用14罐无糖汽水),阿斯巴甜不会带来健康风险。这就像紫外线照射,适度晒太阳有益健康,只有长期暴晒才可能引发问题。目前所有关于甜味剂致癌性的研究,都是在远超人类实际摄入量数百倍的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现象,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日常饮用无糖饮料与癌症发病率存在关联。
谣言三:甜味剂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
肠道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关于甜味剂改变微生物组成的担忧确实值得关注。但2023年以来的多项研究表明,天然甜味剂如罗汉果甜苷、甜菊苷等非但不会破坏菌群平衡,反而可能像"肠道园丁"一样促进有益菌增殖。即便是人工甜味剂,也只有当摄入量达到日常饮用量的5-10倍时,才可能短暂影响葡萄糖耐受性——这种效应类似于短期暴饮暴食对肠道的冲击,在恢复正常饮食后即可逆转。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关于甜味剂与肠道菌群的临床研究,受试者日均摄入量都相当于10罐以上无糖饮料,远超出正常消费范围。
当我们拨开谣言的迷雾,会发现甜味剂就像厨房里的食盐——适量使用能提升生活品质,过量摄入才可能带来风险。科学界共识表明,对于需要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管理的人群,无糖饮料仍是比含糖饮料更优的选择。当然,最健康的饮品永远是白开水,但偶尔享受"甜蜜的欺骗",或许正是现代科学给予我们的一份温柔妥协。